求实
    找到213条相关结果 
    
  
   
 
  建国后,由于我国国土整治的工作量很大,利用炸药既便宜又方便。但是,爆破过程极其复杂,涵盖快速化学反应的爆轰、冲击波的传播、介质的高速变形和破坏,而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又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涉及力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在力学家郭永怀的主张下,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成立了第二研究室,主攻爆破方向。同年,他又在...【查看详情】
  
 
    
     
  
  “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许多研究课题被迫停止,人员被调离的时候,平时和蔼耐心的副所长郭永怀怒了,他大声疾呼:“力学所不能散,基础研究必须搞下去!”他顶住压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一些研究骨干不致改行,让一些科研项目坚持下去,为力学所保留了一定实力。
在他担任化学物理系系主任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查看详情】
  
 
    
     
  
  1957年,应用数学家钱伟长被错划成“右派”,很多人避之不及。连钱伟长自己都说“以带罪之身不便和郭永怀教授保持接触”。但他多年的老友郭永怀却深知钱伟长的为人,仍委托钱伟长不记名担任自己主编的《力学学报》审稿工作。
一次,一位名牌大学的教授投稿给《力学学报》,经钱伟长审阅,发现有很多基本概念错误,全文共有...【查看详情】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发现,包头铁矿内的稀土以氧化物形式留存在炉渣中,但炉渣中稀土元素含量只有3%左右。起初,苏联专家认为包头高炉渣没有提取稀土的价值。
所里的冶金专家邹元爔却认为,炉渣数量庞大,因此虽然炉渣中的稀土含量低,但总量却惊人。包钢建成后,1513立方米的大高炉若以年产300万吨铁计,每....【查看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号召学习苏联时,强调要“一边倒”(实为盲目推崇苏联科学家)。
对此,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的冶金学家邹元爔很有看法,他认为科研上的事怎么能“一边倒”呢?尽管顶着巨大压力,他也决不因为学习苏联“一边倒”就盲目反对美国科学家。
1954年春节前,中国科学院院部协调员刘翔声陪邹...【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於崇文,是在动荡年代考入了西南联大。
在那个年代,地质学研究主要是去野外勘察,采标本、察岩性,是描述性的科学。
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曾听一位前辈评论道:“地质学是一门不是科学的科学。”然而,前期的求学和教学经历让於崇文对地质学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他并不赞同这位前辈的观点,也...【查看详情】
  
 
    
     
  
   
 
  作为一名在物理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洪朝生始终保持本真,为人谦虚,不吹、不装,因为求真、也爱较真。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弼曾评价洪朝生“口头禅就是‘不懂’,他不了解的东西都老老实实地说不懂,并认真向人请教,但他自称‘懂’的东西却非常厉害,国内几乎无人出其右”。
学生或者同事在洪朝生的指导下...【查看详情】
  
 
    
     
  
   
 
  1955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第一个法规性文件。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1955年~1965年招收的研究生不分博士、硕士,统称为研究生,学制4年,总共招收了约7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张裕恒1961年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成为中...【查看详情】
  
 
    
     
  
   
 
  低温物理学家洪朝生是一位严肃的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尤为看重。
1981年10月15日,洪朝生和邹承鲁、张致一、郭慕孙4位院士联名在《中国科学报》发表了题为《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的文章。当时,发生过几起学术不端、甚至学术腐败的事件。据邹承鲁回忆,“科学的春天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好的也...【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是我国核农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之一。
1980年9月14日,应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放射中心主任汪志馨的邀请,陈子元由我国原农业部派遣赴俄勒冈州立大学作为该校客座教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学习。
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期间,做实验和参观成了陈...【查看详情】
  
 
    
     
  
  郭燮贤(1925.2.9-1998.6.4),男,浙江杭州人。物理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任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催化学报》第一届主编。长期从事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5年率先组建了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使我国在催化领域形成一支基础坚实、思想活跃、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
郭燮贤...【查看详情】
  
 
    
     
  
  张存浩(1928.2.23-2024.7.12),男,山东无棣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第二届和第三届主任,大连化物所所长。
张存浩先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他取得科研成果或获得重大奖励时,他总是...【查看详情】
  
 
    
     
  
  张大煜(1906.1.15—1989.2.20),男,江苏江阴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催化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张大煜严于律己。大连化物所原党委书记裘宗涛曾回忆道:张大煜先生“心不狠”——不抢人、不抢物、不抢经费,自己...【查看详情】
  
 
    
     
  
   
 
  余作岳是中国生态恢复定位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先河,并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恢复生态学研究专著《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查看详情】
  
 
    
     
  
   
 
  在华南植物园,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却“武功高强”的扫地僧,他们从事着基础的园地和研究工作,一生的研究成果也许不像某些研究领域那样举世瞩目,却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脚踏实地,对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升振先生就是华南植物园中姜科植物领域的扫地僧。
敢为人先,开辟姜园
1987年,华南植物园规划...【查看详情】
  
 
    
     
  
   
 
  金国章(1927-2019),药理学家,1927年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改革开放初期,对物质的追求爆发开来,全国兴起了“下海”经商的热潮,许多科研人员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投身“商海”。
有天晚上,金国章如往常一样,晚饭后回到实验室工作,无....【查看详情】
  
 
    
     
  
   
 
  嵇汝运(1918—2010),化学家,上海松江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年近六旬时,嵇汝运成立了“量子化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课题组,瞄准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对多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构效...【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