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余作岳获得竺可桢野外工作奖照片,右一为余作岳

图二.小良站从“火焰山”到披上“绿装”的演变

图三.鹤山从荒山到绿水青山的演变
余作岳是中国生态恢复定位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先河,并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恢复生态学研究专著《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其科研成果“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恢复途径及其效应”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热带亚热带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火焰山”上披“绿装”——小良站的生态恢复历程
“用植被改造自然!”这是中国科学院在1958年召开的植物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研究任务。华南植物研究所的一支植被工作队开进了广东电白县赤地百里,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小良地区,开展了重建植被,制服荒丘。正是在这样的严峻自然条件情况下,余作岳带领大家,敢为人先,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恢复生态学研究基地——小良站。
根据恢复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他们在“不毛之地”的光板地上,建植以桉树、相思树种等先锋树种的人工林群落,对微生境进行改造,根据当地民众的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需求,对原有的先锋树种人工林进一步优化与改造,打造经济林和阔叶树种混交林,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几十年过去,经过改造后小良站郁郁葱葱的绿色展示出勃勃生机。
“无毛的鹤”化身“羽翼丰满”的鹤山——鹤山站的生态恢复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鉴于鹤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科学家们将小良站的科学恢复生态水土流失成功经验运用到鹤山站,并因地制宜的调整科研方案,把鹤山站及周围20万亩的退化山坡打扮得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鹤山站从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如今的金山银山。山上种植着茂密的阔叶林,山腰上种植菠萝蜜、荔枝等经济作物,山脚种草,低洼处则发展成鱼塘,形成林-果-草-鱼农林复合模式,带领当地居民富起来,钱袋子鼓起来,这正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硕成果。
| 一切为了“金山银山” ——生态恢复的笃行者余作岳研究员 | 华南植物园 2024/9/25 12:09:52 | 
| “扎根红壤,植被恢复”定位研究的先行者——余作岳 | 华南植物园 2022/9/5 8:2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