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中国科学家走到我们前面了”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邹元燨 故事标签: 创新 求实 发布时间:2025/4/16 17:01:37

195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发现,包头铁矿内的稀土以氧化物形式留存在炉渣中,但炉渣中稀土元素含量只有3%左右。起初,苏联专家认为包头高炉渣没有提取稀土的价值。

所里的冶金专家邹元爔却认为,炉渣数量庞大,因此虽然炉渣中的稀土含量低,但总量却惊人。包钢建成后,1513立方米的大高炉若以年产300万吨铁计,每年可制得6万~7万吨稀土金属。

为了对包头铁矿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我国稀土资源,邹元燨等人建议在包钢建立生产硅铁稀土合金的试验工厂,验证工业流程并生产一定数量的稀土元素,供研究和开发应用。但是有关领导迟迟不肯采纳这个建议,理由是没有苏联专家的认可。

1958年,以严济慈院士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冶金代表团访问苏联,正好与在莫斯科的我国冶金工业部的负责人邂逅。谈及此事,双方经过再三商量,仍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只好请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院士同有关的科学家听取邹元爔做报告。那天,巴尔金院士的实验室座无虚席。

报告一结束,巴尔金就走上台向邹元爔祝贺:“中国科学家做出了成绩,走在我们科学工作者的前面。”根据那次会议的意见,冶金工业部才同意在包钢建起试验工厂。

1958年9月,上海冶金所正式接受包钢建立稀土金属试验工厂的委托。邹元爔等在包钢704厂分别进行扩大试验和工业性试验,成功地用高炉渣在电炉中研制出硅铁稀土合金。

1959年,周总理出席包钢投产典礼的那天,说道:“中国的资源,中国人自己要做工作,不能跟在洋人后面,要做在他们前面,证明中国人并不比洋人差。”

相关信息
50余岁自学半导体物理,他“外行做了内行的事”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9:39
研究生导师的先行者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6:04
十篇论文一起写,要把欠下的时间追回来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52
年过半百的所长去“蹭课”,写了60多本笔记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15
“中国科学家走到我们前面了”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1:37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