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邹元爔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所长。
自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在国际上兴起,冶金所的研究领域就开始向半导体拓展。邹元燨担任所长后,为进一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领导全所科研方向顺利转向半导体和微电子,在国内外半导体和微电子学术界及产业界重新确立应有的地位,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当时很多年轻的科技人员积极响应研究所的科研转向,纷纷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补习半导体物理知识。当时邹元燨已年逾半百,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但他仍然与年轻人一起去听复旦大学谢希德教授讲课,整理了足足60多本学习笔记。
此外,邹元燨还积极推进工艺设备和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积极开展半导体材料和微电子方面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主动邀请国外著名科学家访华并来所举办讲座。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外汇经费紧张,但为了尽快缩短上海冶金所和国际学术界的差距,邹元燨还是极力争取参加与半导体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几次学术会议,他实在争取不到经费,只能委托外国科学家在会场代为宣读论文。他还尽力为年轻科技人员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写的每封推荐信都详细介绍了年轻人的学历、工作经历、外语水平以及希望对方安排合适的工作,以利回国后发挥作用。
在带领上海冶金所顺利实现科研转向后,1983年12月,邹元爔因身体原因退居二线,担任名誉所长,他在一篇书面报告中写道:“从传统冶金转向大冶金并不容易,我花了5年时间,现在总算改过来了。今后冶金和电子学将长期共存和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电子冶金学。”
邹元爔就是这样的科学家,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攻坚,无论多不容易,无论要花多久时间。
50余岁自学半导体物理,他“外行做了内行的事”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9:39 |
研究生导师的先行者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6:04 |
十篇论文一起写,要把欠下的时间追回来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52 |
年过半百的所长去“蹭课”,写了60多本笔记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15 |
“中国科学家走到我们前面了”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