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华南植物园姜园“扫地僧”——陈升振
来源:华南植物园 科学家: 陈升振 故事标签: 求实 奉献 发布时间:2024/9/25 11:41:30


图1. 陈升振先生在姜园


图2. 姜科植物的栽培和花旗调节实验


图3. 升振山姜

在华南植物园,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却“武功高强”的扫地僧,他们从事着基础的园地和研究工作,一生的研究成果也许不像某些研究领域那样举世瞩目,却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脚踏实地,对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升振先生就是华南植物园中姜科植物领域的扫地僧。

敢为人先,开辟姜园

1987年,华南植物园规划建立姜园,陈升振先生毅然承担起开辟姜园的任务,通过引种栽培将华南植物园的姜科植物物种数从十几种增加至上百种。在当时该专类园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种类最多的姜科植物收集区,成为当时国际上姜科植物研究的核心之一。华南植物园姜科植物的研究成果和专类园区的建设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95年,第二届国际姜科植物学术研讨会在华南植物园召开,是国际姜科植物研究的一大盛事。

求真务实,潜心钻研

在繁育技术攻关方面,陈升振先生扎根土地,理论联系实际,发明了姜属红果姜和姜花属植物的叶茎育苗技术,通过花期调节让五月份开花的宫粉郁金等植物在春节开花,通过对草豆蔻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方法进行详细研究,改进姜科植物的栽培繁殖技术。

一个历时22年发表的姜科植物新种-皱叶山姜,进一步体现了陈升振先生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该新种由华南植物研究所李泽贤、邢福武1990年从海南保亭县采集。陈升振通过栽培观察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稳定,叶皱缩,陈升振与陈忠毅将其定名为皱叶山姜。然而有人怀疑,这种皱叶可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存在争论,这个新种的命名被搁置。直到2012年,姜园主管叶育石和邹璞博士在Novon 期刊正式发表皱叶山姜,这个新种才尘埃落定。

陈升振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观察、记录、选育,潜心钻研,培育出许多姜科植物新品种。2009年陈升振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他对中国姜科科研和保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姜园工作人员将其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用草豆蔻和小草蔻培育的杂交种命名为“升振山姜”。

相关信息
华南植物园姜园“扫地僧”——陈升振 华南植物园 2024/9/25 11:41:30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