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
找到11条相关结果
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不仅是“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还是我国“863”计划的四位倡导人之一。身边人回忆,杨嘉墀总是具有前瞻性思维。
例如,1956年杨嘉墀一家归国时,和许多归国学者一样,卖掉了汽车钢琴等家产,却带回了示波器等科研仪器。令人称奇的是,杨嘉墀还带回一台20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查看详情】
2003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吴宏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亲朋好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此时,他的患难之交、中科院院士杨嘉墀却没有道贺,而是将他叫到身边,拿出一份报纸让吴宏鑫读。
吴宏鑫一看,报纸上登载的是一篇题为《院士要做遵纪守法自律的典范》的文章。杨嘉墀嘱咐他回去好好读读。
杨嘉墀说:“你当院士了,以...【查看详情】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回忆,自己在“文革”中同自己心目中的“大科学家”、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杨嘉墀被一起关押审查的经历,令他受益终生,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时候,吴宏鑫刚刚大学毕业,年轻气盛,对于自己平白无故被关起来审查的状况十分气愤,满腹牢骚,一心想争个明白。但多年后他...【查看详情】
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杨嘉墀早年在美国时,参加过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研制。回国后,他一直不遗余力的推广计算机的研制和使用,为中国核潜艇反应堆控制系统研制出了模拟计算机,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们讲授了这门课。此外,他还亲自为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上海发电厂等单位制定自动化方案,推动计算机控制在工业行业...【查看详情】
1981年,七机部总工程师杨嘉墀被任命为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这是我国最早的科学卫星,不仅可以进行空间物理探测,还将对太阳能电池、温度控制等卫星新技术进行验证,为其他应用卫星保驾护航。
当时,“实践二号”在总装时发现双频发射机质量不符合要求。有过返回式卫星研制经验的杨嘉墀果断将机器退回返修,并要求承制单...【查看详情】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首次发射失败,卫星也同火箭一起炸得粉碎。事后,钱学森带领大家查找事故原因,上千人在茫茫戈壁上挖掘、捡拾残骸碎片,肉眼能看见的一段铜丝、一个铁片都不放过,一点点带回来对接成型。结果,他们发现有一段2寸长的电缆,在X光的透视下,其中的铜丝是断开的!这下可算找到...【查看详情】
1968年底,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元勋称号的杨嘉墀在“文革”中的处境越来越险恶。但事有凑巧,11月初,北京礼花厂青年女工王世芬在一起意外爆炸事件中被严重烧伤。
一名普通女工的命运牵动了周恩来总理的心,他指示医院要全力抢救,还多次派他的联络员了解情况。医生们为了挽救王世芬的生命,不得不对她实施截肢手术,周总...【查看详情】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进行原子弹研究的被迫与无奈。
1960年,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使我国正在开展的尖端技术研究项目几乎全面处于瘫痪状态。聂荣臻元帅激愤地说:“...【查看详情】
1958年10月16日清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特殊仪表研究室主任杨嘉墀同赵九章、卫一清、钱骥等人一早来到北京东郊机场。他们将从这里出发,直飞莫斯科,去苏联取经学习放卫星,这是几位科学家的夙愿,他们激动不已。
<br/> 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落地后,受到苏联科学院联络人员的热情接待。按照预案,中国方面提出...【查看详情】
1956年,自动控制学家杨嘉墀一回国就成了“香饽饽”。他回到北京的消息传出后,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作研究所筹委会、清华大学等单位,纷纷邀请他前去工作。
钱学森也在百忙中专程到教育部招待所看望杨嘉墀,扼要地介绍了全国科学规划中某些特别重要、但我国非常薄弱甚至空白的学科。他建...【查看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工作的自动控制学家杨嘉墀也加紧了回国准备。他辞去了光开关公司的工作,不介入与军方有牵连的工作,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工作,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埋头于自己的模拟机研究工作,想在这项工作结束后就回国。
但1951年下半年,杨嘉墀还是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禁止离开美国。直到1953...【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