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两位“两弹一星”元勋梦幻联动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杨嘉墀 故事标签: 爱国 协同 发布时间:2023/12/22 12:55:45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进行原子弹研究的被迫与无奈。

1960年,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使我国正在开展的尖端技术研究项目几乎全面处于瘫痪状态。聂荣臻元帅激愤地说:“自己干吧,靠人家靠不住,党中央寄希望于中国自己的专家。”

1962年,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原子弹的研制方面有了相当进展。但是,用于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测试工作却毫无准备。当时,二机部选派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程开甲负责核武器试验中的技术工作,他主持起草的技术方案明确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静态试验方式,将核装置放在百米高的铁塔上做爆炸试验。配合此方案,程开甲还提出了《急需安排的研究课题》,其中80%的技术问题要通过外单位协作解决。

时间紧迫,国防科委要求中国科学院承担光热辐射和多种力学参数的测试任务。参加过多项国家机密任务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杨嘉墀深知,在接受任务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保密限制,造成用户单位交底不够,使研制单位在工作中难免处于被动局面。

然而这一次却不同。程开甲在原子弹爆炸试验测试方案交底会上详细介绍了技术方案,并向杨嘉墀坦诚地说:“我们知道的情况已经全部交底了,火球温度测试总体方案怎么定,完全交给自动化所的专家组来确定。”这样充满信任的重托令杨嘉墀激动不已,他鼓起勇气,立下了按期按质完成的军令状。

原子弹爆炸时会产生一个很亮的火球,瞬间释放热辐射,杀伤力巨大。杨嘉墀等人的工作就是研制仪器来判断、测量这时的能量。但是具体亮度有多少?连美国、苏联也没有记载。杨嘉墀凭借着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试验方案,带领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到1964年4月终于完成了仪器研制。

1964年10月16日,一个巨大的火球在戈壁滩上升起,飓风般的冲击波袭向四周,发出惊天巨响,随后形成一朵壮观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时,97%的仪器记录准确,获得了大量数据。后来,专家分析判断,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与理论设计值基本一致。杨嘉墀等人圆满完成了火球温度测量任务。后来,他们又完成了我国首枚氢弹和首次地下核试验的测试仪器研制。

程开甲,1918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杨嘉墀,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两位同乡“两弹一星”元勋的精诚合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保驾护航。

相关信息
预先研究得不到领导支持 他说:要耐得住寂寞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22 13:03:39
当选院士后,他被老师要求先读自律典范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22 13:01:56
不惧冷板凳,“文革”被关审查时他还在做卫星方案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22 13:01:07
1975年,他将自己的专利费“变成”一台4KB内存电脑带回国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22 12:58:40
为了“一箭三星”,他们连1毫米的空隙都不放过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22 12:58:03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