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厚泽
找到12条相关结果
许老说:“地球的奥秘需要我们去研究,要想揭开她那层神秘的面纱,就要有勇攀测地高峰的勇气、执著追求终不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干劲、科学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方法。”
1966年邢台地震后,测地所一哄而上重点研究地震,1970年连名字都改成了武汉地震大队。1975年、1976年海城、唐山地震之后,许老两...【查看详情】
这6年中,发生了很多事。1957年“反右”,高溡浏教授被打成右派;1958年“大跃进”,同年中科院地理所测量组搬迁至武汉小洪山;1961年测量组独立,改名测地所。但是,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动静,许老都没有停止过求知的步伐:1956、1957两年,他是南京大学数天系的旁听生,在地理所随吴传钧院士学习英语;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查看详情】
许老的情绪感染了笔者,问他是不是在兰州至重庆的路上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他摇了摇头:“我选择攻读大地测量学专业,是很偶然的事情。”
许老在上海的重点中学——复兴中学读了5年。复兴中学位于北四川路底,和同济大学在同一个院子里,近水楼台,学校就动员他们考同济大学。那是1951年。
“我同时填报了几个志愿,....【查看详情】
许厚泽祖籍安徽,1934年出生。父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过,他的学生时代却有些凌乱。光是小学就读了3个地方:上海、桂林和兰州;中学也分成两段,初一先在兰州,初二以后在上海。这都因为他不幸降生在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枪炮声中,他和父母还有弟弟一路逃到兰州,哥哥姐姐则....【查看详情】
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以我国著名测绘学家、教育家, 测绘学开拓者夏坚白为代表的老一辈测绘人,从上海来到武汉,开辟 除同济大学之外的又一新的教育阵地。
许厚泽的导师方俊先生与夏先生是铁哥们,两人为了加强沟通与 合作,一年多以后的1958年初,方俊将其与老一辈测绘学家共同创建 的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室(...【查看详情】
重力加速度g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值,也似乎 认为这是一个与生活不太相关的东西。然而,这个参数,却与我们的国 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关系。事实上,不同地区的地球表面重力 数值并不相同,这种重力的变化与分布,祢之为地球重力场,它是近地 空间的基本物理场之一,反映了固体地球、海洋和大气物质分布...【查看详情】
尽管德高望重,但许厚泽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他说,“现在年轻 人的研究深度,比我们那一代人强多了。"对此,有人说他“低调”,但 许厚泽说,“青出于蓝胜于蓝,你有多大本事,人家不知道吗? ”他 说,“我们唯一多的,就是经验多一点而己。”
他对当今学术氛围中出现的浮躁、稍有成果就沾沾自喜、自 吹自擂的学...【查看详情】
尽管德高望重,但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80岁高龄时,许厚泽院士对自己的评分是七八十分,“主要是勤奋还不够,如果我再努力一点,或许可以做的更好。”
对科学的追求在他而言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目前来讲,虽然经济上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科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对当今学术氛围中出现的浮躁、稍有成果就沾沾自...【查看详情】
测地所成立之初遇上发展瓶颈,方俊院士形象的称为在夹缝中求生存。许院士放弃了难得的德国洪堡学者机会,忠贞报国,留下来担负所长重任,他没有为眼前的困境而难倒,通过系列的变革,将研究所带上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常在学术研讨报告会上倡导大家要解放思想,让研究范围大幅度的延伸到地球动力学及内部物理...【查看详情】
许厚泽读研究生期间,就已很关注和钦佩饮誉世界的前苏联著名学者莫洛金斯基的研究工作。莫氏的代表作《地球形状与外部重力场》当时还没有译版,为了鼓励自己,他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八个字“一定要把它学到手”,书被他翻烂了,同时翻破的还有郑易里编的英文辞典和陈昌浩编的俄语辞典。
他不仅掌握了莫氏理论,19...【查看详情】
1951年,17岁的许厚泽高中毕业。幼年时经历了抗日战争, 饱受欺凌后立志振兴中华的他,毫无疑问的选择了考大学。并以第 一名的成绩,被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录取。但这并不是他心仪的专业。喜欢电子技术的他,误认为这是“电子测量”之类的专业,直 到入读后才发现,要背着水准仪、经纬仪到荒山野岭测量,“辛苦得很。”...【查看详情】
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许厚泽,实际上是个上海人。 由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因此,许厚泽在出生没多久便过上了颠沛 流离的生活,5个兄弟姐妹的家庭难以团聚。哥哥和二姐跟随已结 婚的大姐留在重庆,他和弟弟则跟随父母四处搬迁,先后在安徽、 上海、桂林、兰州生活,连上小学都是在兰州。
兰州的生活,给许...【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