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去南京找方俊
来源: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科学家: 许厚泽 故事标签: 创新 求实 发布时间:2023/11/27 12:05:55

许老的情绪感染了笔者,问他是不是在兰州至重庆的路上就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他摇了摇头:“我选择攻读大地测量学专业,是很偶然的事情。”

许老在上海的重点中学——复兴中学读了5年。复兴中学位于北四川路底,和同济大学在同一个院子里,近水楼台,学校就动员他们考同济大学。那是1951年。

“我同时填报了几个志愿,第一是电机工程系,第二才是测量工程系。当时,我以为测量工程系也是电子电器的测量。发榜时知道录了测量工程系第一名,分数下来物理没考好,差了一点点。”许老边说边笑,“到了系里,一打听,嘿,这个系还蛮有名!”

这次的阴差阳错,决定了许老的人生。

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就是武汉测绘学院(现合并为武汉大学)的前身,在这里,许老得到了叶雪安教授、夏坚白教授、於宗俦教授等名师的真传。当时学得很宽泛,什么测量都学,大地测量学、地图投影学更为他所钟爱。1953年,高溡浏教授从加拿大回国,又教了他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引起他很大的兴趣,这成了他毕业以后的主攻方向,但高先生对他说:“你要是真想学重力测量学,我的知识有限,中国的权威在中科院,那里有一位方俊教授,他在南京。”于是,他利用实习的机会,到南京专门拜会了方俊教授。通过交流,方俊也喜欢上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1955年,大学毕业生许厚泽怀揣理想,不考虑留校或在上海工作的机会,直奔方俊而去。

许老说:“那是9月份。到了南京,中科院地理所来接我们,在下关火车站租了一辆马车,把我们一行9人拉上了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驻地,这个研究所是国内重力测量学研究的权威部门。之所以是权威,就是因为有一个方俊,当时他是所里的测量组组长兼地图组组长。

这个方俊不简单,1947年党中央在西柏坡使用的那张地图,就是他绘制的。著名的“申报馆地图”署了3个人的名字,丁文江、翁文灏和曾世英,其实应该是4个人。1937年丁文江留下遗言,说方俊出力最多但没署名,要公派出去留学,这样他就到了德国耶拿学地球物理。不过只待了两年就回国了,没办法,碰上了世界大战。

1956年,许老考取了中科院的第一届研究生,并如愿拜在方俊院士名下,一读就是6年。

相关信息
“地球也在呼吸”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12:58:28
要把它学到手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12:55:51
去南京找方俊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12:05:55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12:02:59
从南京到武汉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2/11/30 13:42:27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