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年中,发生了很多事。1957年“反右”,高溡浏教授被打成右派;1958年“大跃进”,同年中科院地理所测量组搬迁至武汉小洪山;1961年测量组独立,改名测地所。但是,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动静,许老都没有停止过求知的步伐:1956、1957两年,他是南京大学数天系的旁听生,在地理所随吴传钧院士学习英语;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他到北京上了中科院计算机学习班。
在南京,许老有幸和方俊院士在一个办公室。许老说:“方先生总是很忙,经常外出开会,有时出国。他不在办公室我就翻他书架上的书。满屋子的书,我看了不少。”
在方俊的言传身教下,许老不断实现转型。最早研究的是椭球大地测量和地图投影,随着重力资料在国家天文大地网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正式进入重力测量领域。在这个领域,前苏联有个莫洛金斯基院士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他的学生布罗瓦尔教授曾经来武汉讲过学,不巧的是许老在南京,未能亲耳聆听。过后,许老总想弥补这个遗憾。
许老讲了这么一件事。1960年冬,他母亲患脑血栓,他在上海陪老人家住院,有一天逛书店,意外地买到了莫氏的原版经典著作《地球形状与外部重力场》,就像捡了个宝。由于没听布罗瓦尔的讲座,他看不进去,拦路虎太多了!他很苦恼。为了鼓励自己,他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8个字:“一定要把它学到手!”回来后,他有看不懂的地方,就重新从基础的东西学起,一步一步来。
许老说:“做学问很艰苦,一关不突破,前面的路就没法走。”这本《重力场》被他翻烂了,同时翻破的还有郑易里编的英文辞典和陈昌浩编的俄语辞典,但难关也攻破了,此后举一反三,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更为可喜的是,他不仅掌握了莫氏理论,还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1962至1963年他相继改进了莫氏天文重力水准的模板和垂线偏差的逼近公式,作出一系列重要创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遗憾的是,当时只是在中国杂志上发表,7年之后,国际同行证实和认可了他的观点。
无独有偶。1979年,已被提拔为副研究员的许老又让大家见识了他的狠劲、认真劲。
“当时,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梅尔基奥尔率领几位比利时博士来我所讲学,讲固体潮。科学院有一个生活翻译,没带技术翻译,方先生就指定我当技术翻译。”许老边说边摇头,“我好紧张啊!要是翻译不出来,不光是掉我的底子,也掉了中国人的底子。我就把所里的录音机借来,听灵格风磁带。每天晚上关了灯,集中注意力听。连续坚持听了两个月,英语听力大为提高,自信心也大为增强。梅尔基奥尔来后,我就站在他旁边,逐字逐句地翻译,没出一丁点儿错。这件事轰动了小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