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内部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外部又遭遇西方国家的封锁,还来不及实施科研规划。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在进行选题讨论时,结合形势,急国家之所急,把目光投向了钢材。
钢铁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及生存命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在1950年时,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万吨,是美国的1/500,日本的1/26,甚至是印度的1/9,全国人均不足7两,大约人手一把锁头。
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冶金学家邹元爔刚到上海冶金所时,就积极主张研究国外刚刚发明的球墨铸铁工艺(该工艺于1948年问世)。周仁老所长采纳了邹元爔的建议。球墨铸铁的性能很接近铸钢,抗拉强度高,又有韧性,可以实现“以铁代钢”和“以铸代锻”,部分解决当时钢材紧缺的难题。于是“球墨铸铁的研究”成了所里重点研究的课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邹元燨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个月,1950年10月9日,他们就大获成功。
《人民日报》和《科学通报》及时刊登了这条消息,立即引起国内工业界的轰动。上百家机械厂铸造车间前来取经。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试验团队后来还做了许多探索和完善。由于球墨铸铁所需设备和主要原料比较简单,普通翻砂厂只要给予技术指导均可生产,该技术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
在20世纪50年代,这项技术解决了我国钢铁产量严重不足的困难,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目前仍在应用。此工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曾评价:“这是邹元爔回国后在冶金界的第一大贡献。”
邹元爔曾在《科学报》上发文指出:“一个科学家能不能拿出成果来,很重要的一关是选择好课题。只要国家需要,即使难度大、要求高,也要敢于承担。如果研究课题既不是国家建设的实际问题,又不是学科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就往往会劳而无功。一个科学家不仅要勇于接受国家任务,还要千方百计地尽快完成任务。这就是说,科学家必须对国家建设事业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50余岁自学半导体物理,他“外行做了内行的事”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9:39 |
研究生导师的先行者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6:04 |
十篇论文一起写,要把欠下的时间追回来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52 |
年过半百的所长去“蹭课”,写了60多本笔记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15 |
“中国科学家走到我们前面了”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