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30多年后,领域权威仍在称赞他的博士论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邹元燨 故事标签: 爱国 创新 发布时间:2025/4/16 16:58:30

1941年,邹元燨原本在一家钢铁厂任副工程师,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冶金报国的梦想。突然有一天,他出人意料地辞去职务,报考国民政府设立的“林森奖学金”,并高中魁首。不久他被派往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攻读冶金科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冶金学家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教授。

邹元爔在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在液态铁和银之间某些元素的分配”,题目虽不起眼,但它为金属液体中少量元素的活度测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在美国遇到冶金物理化学领域的著名教授埃利奥特,对方仍在称赞邹元爔这篇论文,称“邹元爔当年创导的由分配系数确定活度的方法是具有经典性的,在冶金物理化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30多年后,出自冶金物理化学权威之口的这句话,足以证明邹元爔当年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之大。

在导师梅尔教授的精心培养下,邹元爔苦读4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学业,取得优异成绩。1947年2月2日,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举行庆典,典礼上数以百计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列队进入礼堂。该届获得博士学位的仅邹元爔一人,他穿戴庄严的博士学位服,站在队列首位领队入场。

获博士学位后,导师梅尔教授想介绍邹元爔去芝加哥钢铁公司就职,但邹元爔没有忘记当初留学的初衷,没有忘记身后等待他回去建设的祖国。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薪金待遇,回到祖国。后来邹元燨成为我国著名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相关信息
50余岁自学半导体物理,他“外行做了内行的事”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9:39
研究生导师的先行者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6:04
十篇论文一起写,要把欠下的时间追回来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52
年过半百的所长去“蹭课”,写了60多本笔记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2:15
“中国科学家走到我们前面了”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16 17:01:37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