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把目光紧盯21世纪,在科技发展上制定各自的战略计划,以图抢占搞技术桥头堡。如美国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及自此而起的西欧“尤里卡计划”,日本“科技振兴基本国策”,苏联和东欧各国制定的“科技进步综合纲领”,等等。
面对这种国际趋势,中国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对策?国内主流意见认为,应该迎接技术革命和挑战。也有不同认识,认为我国当时尚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先做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为好。
对此,时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很焦急,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直率表示:“现在不做,到下世纪就没有了,就根本跟不上了!”
这也是他亲历“两弹一星”工程的经验之谈:“我国花了不到美苏1/20的钱搞出了‘两弹一星’,国际地位就大不一样了,人民才有了不受核威慑的生活环境。科技研究也是一样,只要我们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可以实现花较少的钱办较大的事。”
王大珩还强调,高技术的东西,“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是个战略问题。“依据国情,我国只能是重点地搞,要利用这个作为一个种子,能带动其他的方面。”与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陈芳允的观点不谋而合。
1986年年初,陈芳允来到王大珩家,细谈了彼此想法。两人商定写一份建议呈送中央和国务院领导。
王大珩起草了建议书,归纳了专家座谈会上的意见,又邀请时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杨嘉墀、时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王淦昌,和陈芳允一起,4人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名义,于1983年3月3日,将商定稿《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联名上书中央领导。
3月5日,仅仅过了两天,邓小平就做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紫阳同志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1986年4月至9月间,国务院先后组织200多名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论证,而后制订出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纪念《纲要》的缘起,“863”计划因此得名。
王大珩:这个“顾问”坚决不能当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5:19 |
坚持将文章署名放在学生之后,王大珩说:“那种署名是丢人格的!”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4:20 |
建言“863”计划:“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34:18 |
“一竿子”?“半竿子”?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25:18 |
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0 22: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