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是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82年,他的学生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
文章写得很好,但王大珩发现署名是他在前而学生在后,就提起笔把顺序改过来。原来,文章的观点是王大珩在英国时提出的,但一直未证实,成功做出实验证实并写出论文的是赵文兴,因此王大珩认为自己名字应该在后,毫不犹豫改了名字顺序。
但赵文兴拿回王大珩修改好的文章后,心里过意不去,定稿时,又把署名改成王大珩在前。
“这引起了我的重视,署名的事情看起来很小,实际很大,做导师的在署名问题上应该十分严肃,不能仗着自己是导师,就不管做没做主要工作都要把名字署在前面,”王大珩在自述中说,“这种署名是丢人格的,导师应该用行动向学生证实这个道理,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最后,他又将署名更改过来。
王大珩:这个“顾问”坚决不能当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5:19 |
坚持将文章署名放在学生之后,王大珩说:“那种署名是丢人格的!” |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4:20 |
建言“863”计划:“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34:18 |
“一竿子”?“半竿子”?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25:18 |
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0 22: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