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王大珩 故事标签: 创新 求实 发布时间:2023/11/10 22:07:25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只有很少科学家从事应用光学研究,王大珩立志要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他首要愿望是希望中国能自主研制光学玻璃。

王大珩认为自己缺乏熔炼玻璃设备的工程知识,为此,联系了同样抱有研制出光学玻璃夙愿的清华学长龚祖同,因为“龚先生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龚祖同欣然领命,来到王大珩出任副馆长并代理馆长职务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领导光学玻璃试验室。两人一起部署了仪器馆熔炼光学玻璃的研究设施和队伍。

1951年春,研究队伍提出光学玻璃试制车间的设计任务书,奔走联系设计与施工,当年即动工,当年即完成。1952年,建成炉窑,同年7月制造大坩埚,10月中旬开炉。

然而光学玻璃的熔炼工序复杂,经历了几次坩埚破裂的失败,龚祖同感到精神上受到了打击。但深感责任在身,“决不能知难而退”。

他调整情绪,与参加试制工作的人员一起三班倒,“日夜生活在炉旁,全心全意地将心神关注到炉内的坩埚玻璃上去”。

王大珩则把自己在英国发表的有关光学玻璃退火、测试技术的论文交给技术人员学习,把自己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王、龚二人就在熔炼炉旁讨论,常常一边说一边拿起纸笔画起来,就忘了吃饭忘了休息,用“废寝忘食”形容并不为过。

直到1953年2月,农历除夕,熔制车间第一次获得了300升一大埚的K8光学玻璃。接着又成功了两埚……

“真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新年。”龚祖同激动得不能自已,“一生的重担从此解脱,这是我毕生最幸福的日子。此生此世永志不忘。”

实际上,为了熔炼成这埚光学玻璃,仪器馆可谓倾全馆之力,派出了多达100人的队伍,组成了化学组、原料和配料组、坩埚组、熔制组、检验组和行政组,每个组都派专人负责工作协调、组织、还请来了曾在全国其他玻璃厂工作过的有经验老技工,令他们参加到光学玻璃的试制工作。

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为建立中国的光学仪器制造工业奠定了基础。

相关信息
王大珩:这个“顾问”坚决不能当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5:19
坚持将文章署名放在学生之后,王大珩说:“那种署名是丢人格的!” 中国科学报社 2025/4/26 12:14:20
建言“863”计划:“有一点儿”和“一点儿没有”大不一样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34:18
“一竿子”?“半竿子”?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9 18:25:18
新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1/10 22:07:25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