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家、地植物学家、林学家刘慎谔早年曾建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是中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慎谔在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之后,经常向大家说:“你们不要停止在我所讲的问题上,你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对我讲的要扩充它、发展它、纠正它”。
曹新孙在中法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读书时,曾受教于刘慎谔门下,后来两人在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共事,不仅是志同道合的合作者,曹新孙更是刘慎谔学术思想的继承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林学界曾就东北红松林采伐与更新问题掀起了一场学术大辩论。在主张皆伐和人工更新观点占压倒优势的背景下,刘慎谔挺身而出,提出了实行择伐和天然更新的正确主张,竟被贬为“陈旧、古典、落后”。
此时的曹新孙因科研主攻方向不在该领域而没有直接参与辩论之中,但他支持刘慎谔学术观点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1963年3月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上,曹新孙旗帜鲜明地与刘慎谔、朱济凡联名提出了“对于改变东北红松林现行大面积顺序皆伐的建议”,文中依据无可争辩的实验结果、国外经验与发展趋势、主伐树种生物学特性等坚实论据,驳斥了皆伐和人工更新是“先进”“多快好省”的论点,并非常坚定地指出:“目前,该是引起领导严重注意的时候了,小兴安岭红松资源已经所剩不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远景着想,国家今后还需要把这里变成永续利用的木材基地,小兴安岭又是低山地区,为了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必须采用择伐方式……”
1963年以后,刘慎谔一度病重时曾主动提出学术继承问题,希望他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对他的学术观点不仅仅是接受,而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遗憾的是由于10年动乱的干扰,此事被搁置下来。
1985年,刘慎谔逝世10周年之际,曹新孙已73岁高龄,他在纪念文章中并号召大家继承刘慎谔先生的学术思想。此后的几年直到生命的终止,曹新孙竭尽全力倾注于择伐作业的理论与技术研究。1988年撰文介绍“现代择伐的理论体系”,1990年完成了专著《择伐》。
可叹曹新孙竟没能等到专著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但他用春蚕般的可贵精神默默地践行着他的承诺,从一个择伐思想的坚定支持者,跃升为现代择伐思想的倡导者,堪称学术继承的一代楷模。
学贯中西的他 为何没有著作等身?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7/5 21:45:09 |
他坚定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 直到生命尽头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7/5 21: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