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献文

  找到9条相关结果
该怎样放更长的线,给人民钓更大的鱼呢?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30 17:58:31

一九七八年三月,伍献文作为主席团成员,到北京参加举世瞩目的全国科学大会。 列车隆隆地奔驰着……这和二十八年前祖国刚解放时乘火车到北京参加科筹会议的情景多么相似啊!车窗外,是第二次解放的祖国大地,无限生机,气象万千,重江东注,百川归海!这是到北京参加科学界的大会师。然而,凭窗眺望的伍献文已是七十八....【查看详情】

打开鱼类宝库的大门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30 17:49:45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著作是科学的结晶。任何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是把著书立说作为一项崇高而严肃的工作。伍献文几十年来就没有间断过从事科学论著。   还是在太湖工作时,伍献文就和他的学生刘建康等编写了十万字的通俗读物《鱼》。一九五二年一月初稿完成,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把稿费全部捐献,支援抗美援朝购....【查看详情】

甘当铺路石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30 17:46:13

一九七六年,有位初学分类的年轻同志将自己的习作,近十万字的《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手稿,交请伍老审阅。当时伍老集所行政业务领导于一身,视力又大大减退,但他却在百忙中,花费一个星期的日日夜夜,逐字逐句修改,对重要观点一一批上审阅意见。 1973年,《中国鲤科鱼类志》的编篡工作重新开始,为了将被...【查看详情】

科研工作的优秀组织者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30 17:40:48

伍献文是我国组织开展海洋及湖泊综合考察的先驱。早在1935年6月至11月,他就组织了渤海湾及山东半岛的海洋及海洋生物综合调查。这次调查虽然规模不大,而且许多工作因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未能继续和整理,但它却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开端。1951年,伍献文领导并参加了五里湖的湖泊调查工作,这是国内首次对湖泊进行较长....【查看详情】

伍献文与《秉农山先生诗存》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30 17:25:33

伍献文早年在工作之余喜爱集邮和下围棋,后来工作繁忙也都顾不上了,但并没有放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他晚年做的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整理出版了他的老师秉志先生的诗集《秉农山先生诗存》,并在病榻之上写了序言(全部诗作则由梁彦龄手抄而成)。1985年3月,伍献文在临去世前的十天,他在病榻上将诗稿交给一位将赴北京的同...【查看详情】

伍献文:亲自为学生翻译学习资料,关键处还画上波浪线和眉批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28 19:18:19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中,伍献文直接教导和培养出大批的学生和助手。他常对学生说:“搞科学研究要有天资,但更重要的是勤奋,二者兼而有之才是难能可贵的。”他从大量的进口资料中选出精英,亲自翻译,在关键的地方划上提示的浪线,写上启发他们思考的眉批,再送到学生的手里。有多少次,他由于眼病急剧...【查看详情】

伍献文:两袖清风,唯一的积蓄就是上万册图书资料,无偿捐赠给图书馆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28 19:12:52

伍献文一生没有什么积蓄,唯一的积累是上万册极为珍贵的图书和资料。有些是他千方百计托人高价买来的,有些是海外的朋友作为最贵重的礼物万里相赠的。当辗转于日寇炸弹的呼啸声中时,他没有动念去卖掉他们,却把他们全部献给了水生所,作为国家的财富。在他生前,新书一到,立即登记做卡片,放在鱼类分类组的资料室里大家共...【查看详情】

伍献文:给我一支笔,给我一张纸,我要把《中国鲤科鱼类志》写完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3/11/28 19:08:55

科学家的天职是揭示真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征程中,追求真理之路布满坎坷与艰辛,科学精神同时也意味着勇敢献身精神。伍献文编著的《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年出版了上卷。“文革”中,伍献文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被关进“牛棚”。当他被从“牛棚”里解放出来时,党组织找伍献文谈心,问他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说:...【查看详情】

伍献文先生:身陷“牛棚”不言弃 “陋室”当物求真理 所属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1/12/28 16:48:24

伍献文(1900.3.15-1985.4.3),浙江瑞安人。动物学家,鱼类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科学家的天职是揭示真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征程中,追求真理之路布满坎坷与艰辛,科学精神同时也意味着勇敢献身精神。伍献文编著的《中国鲤科鱼类志》,1964年出版了上卷。“文革”中...【查看详情】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