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他力挺“闲棋” 终获逆风翻盘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郭永怀 故事标签: 爱国 育人 发布时间:2025/10/27 23:49:29


1957年秋,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际,“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交给研究生俞鸿儒几份康奈尔航空实验室近年出版的激波管文献,让他好好看一看,并说:“看来我们亦将研制航天飞行器,为此高超声速流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资金电力均不足,不可能走美国依靠常规加热高超声速风洞的道路。”“我们应尽早探索新途径,利用激波加热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办法。”

1958年初,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独立自主地开展激波管、激波风洞技术研制。郭永怀指定年仅30岁的俞鸿儒当组长。要知道,当时力学所的8个研究组中,其他7个组长都是海归大专家,而俞鸿儒只是刚入所10个月的研究生。

郭永怀对俞鸿儒说:“当前开展这项研究的条件很差,工作难度又大,你尽力去干吧!如果能在十年内获得成功,对我国航天事业将是非常有用的。”

风洞,俗称飞行器的“摇篮”。它通过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现代的飞机、导弹等,无不在风洞里千“吹”百炼之后,才能上天。

但是,国际上的风洞建造费用高昂,工艺要求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决定了不可能效仿国外路线。郭永怀扔下一句话:“你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照葫芦画瓢模仿别人,一定要尽力去发展适合国情的实验方法。”

1964年初,俞鸿儒率领激波管组开始攻关大型激波风洞JF-8,它的设计尺寸和参数都看齐国际水平。1965年4月底, JF-8全部完工。当得知JF-8的加工费只有8万元后,郭永怀乐了,自己对弟子的“少花钱,干实事”的教导果然没有白费。要知道,此前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风洞,个头比JF-8小,光加工费就花了80万元。

1969年,历时5年的JF-8大型激波风洞全部建成,喷管出口直径800毫米,其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

20世纪70年代,我国重点型号航天器相继进入攻关阶段,我国尚无满足设计部门要求的高超声速风洞。1972年,JF-8为返回式卫星研制进行了相关实验,之后又连续为“东风五号”等型号研制开展了试飞。

郭永怀提前十余年布局的这枚“闲棋”赶上了国家急需,而他自己此时已因飞机失事因公牺牲。

相关信息
历时4年,他们完成了聂帅的嘱托 中国科学报社 2025/10/30 21:27:01
郭永怀的刚正不阿令人难忘 中国科学报社 2025/10/30 21:25:33
郭永怀:基础研究必须搞下去! 中国科学报社 2025/10/30 21:24:50
钱伟长是正确的,和左、右无关” 中国科学报社 2025/10/30 21:24:10
“国家外汇紧张,把剩余的都上缴,好不好?” 中国科学报社 2025/10/30 21:23:33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