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往事历历  ——七一冰川的发现和命名(一)
来源: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科学家: 施雅风 故事标签: 奉献 发布时间:2023/9/11 11:51:17

《甘肃日报》5月17日星期天版刊登的《七一冰川揭秘》一文,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议论。文中所叙绝大部分是符合实际的,但对这条冰川如何发现未说清,对于定名的议论有猜测之词。笔者是当时考察队的负责人,有责任将事实经过作补充说明。

组 队

  1958年6月中旬,甘肃省委和中国科学院议定:大规模开展祁连山冰川考察,要求以半年时间基本摸清祁连山冰川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为以后大规模开展融冰化雪,增加河西灌溉水量创造条件。当时决定,成立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刘允中兼队长、地理所副研究员施雅风(负责考察)、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朱岗昆(负责融冰化雪)及原山丹县副县长张佩年(行政)当副队长。从各有关科研单位和省内外高等院校抽调业务骨干,组成6个分队(以后又增7分队),约100多人。从6月15日决策组队,到6月26日全队离开兰州,仅仅用了10天时间。

发 现

  当时,我们对冰川考察没有经验。要保证考察任务的完成,首先得选择一条合适的、近便的冰川,进行考察训练,让所有人员实际掌握高山冰川基本知识和考察技能,适应高山生活。我多方联系、寻找合适的练兵地点。后来,酒泉地质队回话说,在酒泉经玉门车站去镜铁山的公路上,清楚地看到一座冰川雪山,离公路不远,能否作为练兵地点,由我们自定。我得此信息后,立即派体力好、有考察经验的兰州大学讲师何志超乘队上唯一的一辆小汽车,日夜兼程赶到嘉峪关南距该冰川不远的称为“土达坂"的制高点,看清楚这条冰川洁白无瑕、晶莹夺目斜卧在沟谷源头,是个理想的练兵地点,便立即赶回酒泉,用电话向我汇报。我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全队开往酒泉。

  6月30日下午,全队人员到达那条冰川融水沟口公路处的一块平地宿营。7月1日早饭后,所有业务人员都带上水壶,干粮,拄着冰镐,循沟上行。这里高度已在海拔4000米左右,走上坡路是费劲的。将近中午,看到谷中央出现一座高约200米、突起而陡峻的小山拦住我们的进路和视线。大家奋力向上攀登,出了一身汗。待到小山顶,豁然开朗,我们朝思暮想了好几天的冰川,就躺在前面。一望不见尽头。原来我们费力攀登的小山就是那条冰川末端的终磧。大家小心翼翼地从石块地面跨上滑溜的冰川表面,发现厚厚的冰层表面有一薄雪层,裂缝不多,坡度也不陡,不太难走,于是大家的胆子渐渐大起来,三五成群,慢慢地向冰川高处走去这里高度已超过海拔4300米,高山缺氧,几步就感气喘,有些体力好、适应性强的人走在前面。在这银装玉塑的瑰丽世界里,越看越有兴味。大约攀登了二三个小时,比较多的同志已登上海拔5145米的冰川最高点,可以望到南面隔着一条宽展谷地的托赖南山的冰川群。从航空相片上量算,这条冰川长3.5公里,最宽处2.4公里,上宽下狭,上面由4个粒雪盆组成,下面伸出一条比较狭窄的冰舌,是一条冰斗——山谷冰川。我们一时摸不清冰川厚度。请教对冰川考察有经验的从苏联请来的道尔古辛教授,他回答说,这样规模的冰川厚度大约在100米左右,据此,可以估算这条冰川的储水量达1.6亿公方,相当于北京十三陵水库蓄水量的2倍。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固体淡水水库啊!

来源:《甘肃日报》1992年6月30日

相关信息
往事历历  ——七一冰川的发现和命名(二)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3/9/11 11:52:00
往事历历  ——七一冰川的发现和命名(一)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3/9/11 11:51:17
施雅风:冰与火之歌(六)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2/11/10 17:27:36
施雅风:冰与火之歌(五)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2/11/10 17:26:26
施雅风:冰与火之歌(四)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2/11/10 17:25:28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