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响彻珠峰的国际主义赞歌  ——秦大河科考脱险记(三)
来源: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科学家: 秦大河 故事标签: 爱国 奉献 发布时间:2023/9/11 11:22:38

(四)

  7月11日晨7时,天刚刚亮,约翰就指挥大家将秦大河捆在担架上开始下山。

  珠峰上本没有路,只是有的地方让登山队员们踩得稍微平整一些。他们沿着陡峭的冰川向下走。路稍宽时,4个人担,路窄时,前边的人将担架杆捆在腰上,后面的人把担架用绳子吊在脖子上。大家互相拉扯着一厘米一厘米地向下挪。从早上7点到下午3点,8个小时他们才下降了100米的高度。

  下到5600米以后,冰川罩上了一层融水,路更难走了。面对刺骨的冰水,连藏族民工都为难了。侯书贵看大家有些犹豫,他抬起担架第一个下到冰水中。他这举动感动了藏族民工,他们说:“北京来的都不怕,我们怕什么?”纷纷走下冰水,山谷中响起了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号子声。

  在下山途中,约翰不时走到秦大河身边,翻开眼皮看看瞳孔,并借休息的机会给秦大河打针。

  小侯发现以前几次打完针,约翰都将一次性注射器扔了,而后两次,约翰把针管收了起来,就悄悄地问约翰。这位曾4次登过珠峰,有极为丰富登山经验的美国朋友说,秦大河可能已经不行了,这针管就作为抢救秦大河最后的纪念吧,现在只能靠秦大河自己了。

  侯书贵趴在秦大河身边拚命地摇,摇不醒就抽打秦大河的脸,等秦大河睁开眼,他就大声喊:“你要坚持住,你还有妻子、儿子,他们在惦着你,你还有许多事没办完!你一定要坚持住!否则你对不起这些拚命来救你的人!你听!你听这号子!”

  号子声和小侯的喊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在下山的路上,他们又遇见自发上山参加抢救的美国登山队员吉姆·维克维尔和科考队两批救援队员。

  入夜,天上又下起了冰粒,七八级的山风吹得人一步一滑。人们已记不清走了多少路了,只知道翻过一条山垅,再翻一条山垅,但号子声没有停过。当他们发现远远接应的汽车灯时,又走了3个小时。此时已是7月11日深夜11时。

  营地的人们已在冰雪中等候了15个小时。他们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抢救一辆被河水淹没的车,司机任义其立刻开车将秦大河连夜送往日喀则。400公里的山路,两座5000米以上的高山,连续行驶了12个小时,终于将秦大河送到日喀则解放军第八医院。

  经抢救,秦大河脱险了。主治军医说,如果没有6000米的加压抢救,如果再晚3至4个小时,我们也无回天之力了。

  “如果……如果……”,看过此篇通讯的读者知道这两个“如果”是怎样抢回来的。秦大河没有倒下的奇迹,是中、挪科考队员、藏族民工和美国登山队共同创造的。一曲国际主义赞歌,响彻珠峰之巅。

来源:《中国科学报》1993年8月13日

相关信息
响彻珠峰的国际主义赞歌  ——秦大河科考脱险记(三)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3/9/11 11:22:38
响彻珠峰的国际主义赞歌  ——秦大河科考脱险记(二)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3/9/11 11:21:56
响彻珠峰的国际主义赞歌 ——秦大河科考脱险记(一)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3/9/11 11:20:48
秦大河:科学探险的伟大创举 ——写在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队出发之前(二)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2/11/10 17:39:55
秦大河:科学探险的伟大创举 ——写在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队出发之前(一)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22/11/10 17:38:26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