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林业部门对东北红松林区森林采伐更新缺乏成套的经验,当时请来了一些外国专家,把欧洲大陆欧洲松林区的顺序带状皆伐在小兴安岭作为先进方式推行。这种采伐方式被伐木工人称做“剃老头”。
1955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刘慎谔来到小兴安岭林区。眼看着一片片曾经茂密的红松林变成了只剩枝桠、断木和落叶满地的凄凉情景,他十分痛心。
刘慎谔明确提出,红松是林内更新的耐阴性树种,阔叶红松混交林是几世同堂的复层异龄林,与阳性的欧洲松不同,不适于“剃光头”式的大面积皆伐,如不改变长此下去,东北珍贵的红松林资源,将逐渐消失,并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然而,当时国内林学界主张皆伐和人工更新观点占压倒优势。就在这种“一面倒”的热潮中,刘慎谔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公开发表在《林业科学》等刊物上,明确提出红松林必须实行择伐,旗帜鲜明地反对大面积皆伐。
不料,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主张竟被贬为“陈旧、古典、落后”,还被贴上了自然主义的标签。刘慎谔身处逆境,却毫不动摇信念,以“风吹草不动”自勉。他还利用会议和讲学的机会,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大声疾呼要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要保护森林资源,绝不能杀鸡取卵,采伐必须考虑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同时,刘慎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亲自率领课题组同志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并设立样地开展采育择伐试验。
后来,随着当地林业生产的发展,大面积皆伐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显现,相反采育择伐在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不断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刘慎谔的学术观点越来越得到生产实践的认可,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鼓舞,虽然以后他疾病缠身,身体非常衰弱,但他还坚持到林区去不断总结经验,整理试验资料,撰写论文报告。
时任伊春林业管理局书记宫殿臣曾说:“刘老先生最关心林业生产,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位有真才识学的受林区工人尊敬和爱戴的老科学家。”
随着大面积皆伐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更新跟不上采伐的弊病日益严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剃老头”被彻底淘汰,而普遍采用刘慎谔坚持的采育择伐。一场学术之争终以真理战胜谬误结束。
在“一面倒”的热潮中 他挺身而出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7/5 21:42:54 |
“羊倌”只身考察青藏高原 | 植物研究所 2021/12/20 9: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