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艰苦的抗日战争才刚刚开了个头,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在交通闭塞的云南主持中央防疫处的工作。在对外进出口几乎全部被封锁的情况下,他领导的防疫处生产出了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多种疫苗和药品,其中就包括青霉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成为历史舞台上耀眼的新星,拯救了无数被伤病感染折磨的人们。消息传到昆明,汤飞凡马上提出我们自己也要研制青霉素。
那时,青霉素的生产技术与原子弹研制列于同一级机密。进口青霉素的价格是一两黄金(相当于100块银元)一盒,而且有钱也很难买到。
汤飞凡深知青霉素对防治战地感染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性,他和同事们根据有限的资料首先积极寻找青霉菌,一时间全防疫处兴起了“找霉热”。有趣的是,一种能产生青霉素的霉菌,竟是一位技术员在自己的皮鞋上找到的。有了菌种,他们又因陋就简地创建了种种设备,过了一道道难关,终于制造出了精制的国产青霉素针剂。
当时拥有青霉素无疑是能赚大钱的,可汤飞凡坚持以一块银元一支的价格出售给最需要的病人。抗战胜利后,汤飞凡在北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抗生素试验基地,成为我国抗生素工业的摇篮。今天,我国的抗生素产量已经雄踞世界第一位。
在皮鞋上找到青霉素?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6/3 16:31:52 |
为了攻克沙眼,他用自己的眼睛做实验 | 中国科学报社 2024/6/3 16:3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