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携手探索固氮奥秘:从厦门模型到福州模型的突破之路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科学家: 卢嘉锡 故事标签: 协同 发布时间:2024/4/7 11:50:46

1972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过兴先与吉林大学唐敖庆发起,在长春召开了专门研究讨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问题的第一次全国固氮学术讨论会。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物构所、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沈阳植物所等单位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卢嘉锡、唐敖庆、蔡启瑞领导,探索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生物化学并进行基础化学研究。同时,第一路的化学基础研究队伍也做了些分工:卢嘉锡从结构方面研究固氮酷能将氮气转化为氨的机理;蔡启瑞从催化方面讨论固氮酶如何促进氮向氨的转化;唐敖庆负责翻译文献资料,并对卢、蔡提出的固氮酶结构进行理论计算与分析。

大家的努力终于有了初步成果。1973年2月,由厦门大学负责在鼓浪屿承办了第二次全国固氮会议,蔡启瑞、卢嘉锡、唐敖庆再次聚首。会后不久,蔡启瑞在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微观结构参数的多核原子簇,该结构在钼上具有活动配位,这是国内第一个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即厦门模型I。同年年底,以卢嘉锡为首的物构所固氮研究组在《科学通报》发表“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福州模型I。这是一个一钼三铁三硫(MoFeS)的网兜式结构,可以投网式络合活化氮分子。由于其形状有点像网兜,因此卢嘉锡把它形象化地称为网兜状结构模型。

1978年,卢嘉锡提出了“福州模型Ⅱ”,这是两个“福州模型I”的结合体,把两个网兜链接起来。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卢嘉锡的“固氮酶催化固氮活性中心的初步模型”获科学大会奖,之后又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卢嘉锡亲自组建的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物化教研组被评为大会先进集体,两个合作项目获大会成果奖。(参考《华夏赤子 科教巨擘 卢嘉锡》内容)

相关信息
简朴守廉映初心,优良家风代代传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24/4/7 11:53:49
“一个老师若培养不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这个老师就没有尽到职责。”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24/4/7 11:52:39
师资匮乏拦路虎,“请进”“走出”破难关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24/4/7 11:51:50
携手探索固氮奥秘:从厦门模型到福州模型的突破之路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24/4/7 11:50:46
卢嘉锡:力促稀土战略与资源综合利用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24/4/7 11:49:46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