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柳大纲:学部委员带头深耕盐湖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柳大纲 故事标签: 爱国 奉献 发布时间:2023/12/15 10:16:50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已经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我国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柳大纲凭着不怕死的勇气,6次来到青海察尔汗湖驻扎研究。在年轻人都难以承受的野外环境中,年过半百的柳大纲先后坚守了18个月。

他的盐湖事业缘起于1956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发出号召:“中国大西北有丰富的盐湖,需要调查研究。”

听到号召,柳大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因为当时钾盐在我国奇缺,严重制约我国工农业的生产。而在化学领域长期的学术积累,让柳大纲相信,在盐湖及地下卤水中能够找到钾矿。“盐湖是无机盐的宝库,是一种活矿,主要开采的是卤水,应当从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盐湖。”在实验室展开一系列基础工作之后,柳大纲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一定去!”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柳大纲,在国家的号召下,立刻筹备前往荒无人烟又缺氧的高原,投入到盐湖考察的工作中,成为对我国青藏高原盐湖进行考察的第一位化学家。

初到盐湖的那些日子,柳大纲失眠了。住在透风的帐篷里,高原反应让人无法平躺,他只能斜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听着帐篷外呼呼的风沙声,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的他,爬起来啃几口干馍、喝几口凉水,就走出帐篷,身影很快消失在远方。

在柳怀祖的记忆里,那段时间,父亲出差时经常带着一身老羊皮工作服和一双大头皮鞋。

有一次,柳大纲不在家时,一位亲戚穿走了这身行头。他回家得知后赶紧让儿子另买衣服,把老羊皮工作服和大头皮鞋换回来、弄干净收起来。

“这是在青海穿的工作服和鞋,不能随便穿,只能去盐湖穿。”柳大纲告诉儿子。在柳大纲心中,老羊皮工作服和大头鞋就是他的“战袍”,只有奔赴“战场”盐湖时才能穿。

高原的苦,柳大纲不怕。他的兴趣只集中在挖掘盐湖中的“宝藏”上。

“1957年10月间,我们第一次去考察察尔汗湖时,在马路施工现场挖的一个卤水坑中发现了光卤石结晶。沿着这个线索,我们发现了这个大湖的光卤石沉积和大量含钾的卤水。”多年以后,柳大纲在回忆的文字里仍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柳大纲带领科研人员探明:大柴旦湖有含钠、钾、硼、锂盐的大型硼矿床,察尔汗湖蕴藏着上亿吨氯化钾。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柱硼镁石矿、光卤石矿等矿产资源。

1957年至1958年,眼看着大柴旦化工厂、察尔汗钾肥厂的厂房先后在盐湖盖起来,柳大纲内心十分欣慰。“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展望这一地区化学工业的远景,是令人兴奋的。”他在1959年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丰富》一文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一系列重要发现不仅开创了我国盐湖化学事业,也为我国利用盐湖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柳大纲首次提出“盐湖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倡议,推动了1965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化学研究所的成立,并亲自兼任所长。

相关信息
柳大纲:学部委员带头深耕盐湖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15 10:16:50
柳大纲:从长袍到中山装 从上海到长春 中国科学报社 2023/12/15 10:15:07
纪念盐湖科技事业的奠基人柳大纲院士 兰州分院,青海盐湖所 2021/11/25 11:04:39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