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成就奠定了蔡述明在中国湿地研究领域的地位,也促使他加深了对湿地问题的思考。对湿地了解得越多,他的心情就越沉重:长期以来,特别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们对湿地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和破坏,导致我国天然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水质和土壤的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功能和效益整体大幅下降。湖泊、河流等大型湿地水质差、水量下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湿地淤积,防洪蓄水功能减弱。
围湖造田、填海造陆都是造成湿地减少的罪魁祸首。以前许多地方把围湖造田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围垦,江汉平原湖泊数量由20世纪初的1066个减少至80年代的308个。围湖造田加上泥沙淤积,“八百里洞庭”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4350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的2600平方公里,“中国第一大湖泊”的桂冠无奈地让给了鄱阳湖。而鄱阳湖也未能幸免于难,只不过相对于洞庭湖萎缩得稍慢一点而已。据统计,近50年来,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超过了130万公顷,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填海造陆成为一种“时髦”,沿海滩涂被大量挤占用来种地或搞房地产开发。近年的监测表明,我国沿海湿地面积已因盲目围垦和过度利用损失了50%。据天津市海洋局统计,人为的填海造地、盖房,使天津市的湿地面积急剧缩减,目前面积仅为50年前的1/11。
把湿地置于死地的还有无处不在的污染。监测表明,我国有2/3的湖泊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20%的湖泊因污染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长江水系每年承载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120多亿吨。珠江三角洲原来河流、池塘、稻田、河口滩涂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有记录的淡水鱼类313种,其中珠江特有鱼类103种。由于附近开发建设,不断产生污染,区域渔业环境不断恶化,“一网鱼虾一网粮”成了往昔的歌谣。
湿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到了我国水资源供给的安全。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如果湿地继续受到破坏或消失,不仅可利用的地表水将更加匮乏,而且还会影响对地下蓄水层的供水,使地下水资源减少,造成淡水资源全面紧张,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的生存。
看着一个个湖泊干涸成荒地,看着一块块沼泽板结成硬块,蔡述明心急如焚。他清醒的认识到,如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用不了二三十年,湿地问题就会像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一样困扰我们,将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居民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胁。唤醒人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将湿地保护上升到政府决策的高度已经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搞研究的科学家,怎样使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这可能是很多科学家毕生为之思索的问题。蔡述明找到了答案。1997年,蔡述明作为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走上了参政议政的道路。这为他的湿地保护事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让他找到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最佳途径。
无怨无悔 投身湿地保护 |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10:28:30 |
倾心湿地科研 结出硕果累累 |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9:36:11 |
为保护湿地奔走四方 蔡述明获《湿地公约》大奖 |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9:33:04 |
一份建议案“催生”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9:30:28 |
一份调研报告拯救了洪湖 |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3/11/27 9:2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