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刘建康先生:花甲入党心向国,无私奉献为人民
来源:水生生物研究所 科学家: 刘建康 故事标签: 爱国 育人 发布时间:2021/12/28 17:10:26


刘建康(1917.9.1-2017.11.6),江苏吴江人。 鱼类学家、淡水生态学家。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因为我知道自己到外国去,只是去学外国人的本领,是为了救国的。政府给我花了这么多钱,把我送到国外读书,就是为了要我以后回国报效祖国的。当时这个想法很强烈。当时我在外国,到处都有人请,都希望我留在他们国家……但是当时我就说:‘不行!我的工作在中国!’”

80年代第一春,63岁的刘建康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庄严举手宣誓时,从心底深处跳动这一段誓言,“我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属于祖国的”,激动的吐出,浑身随之仿佛被注入青春的活力。

兴致勃勃,脚步生风,这是到哪里去?

“增加了100元津贴,党费怎么交?”

原来去了所党委办公室。1990年国务院决定向一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每月颁发政府津贴人民币100元。

“津贴不是工资,不在交纳党费之列。”当班主任解释道。

不交吗?规定了一定不交吗?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仿佛是求得一个科学的论证。

“改起论文来呀,跟除草时一个模样哩!”

贤妻伍韵梅在记者采访丈夫时,用了一个形象比喻。

刘建康除过草,动作奇怪而于总不同,趴在地上,一根一根拔。先生拔草的个性被妻子看进眼里,就有了比喻。1981年,国务院授衔于首批博士生导师,其中有刘建康。他改博士研究生论文,在字里行间如同拔草,一个字一个字,绝不马虎。

求真务实,方能探求真知灼见;报国为民,才能铸就国士无双。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报国为民的情怀背后,是刘建康院士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民。

人们都知道刘建康院士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有谁知道他当初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他要看日文文献,便从日文字母开始自学日语;学习俄文,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突击”,便能掌握近三千上下的词汇,阅读业务书籍和文献时无需字典。

人们都知道刘建康院士开展了众多野外调查,有谁知道他当时面临着多少艰辛?一五计划期间的淮河上游山谷水库调查,他白天徒步行走45公里,夜里在店里住下后不忘召集年轻队员学习外语。而这,只是他数不清的调查旅途中的一段。

人们都知道刘建康院士醉心于科研中不慕名利,有谁知道即使是在环境最为恶劣的挫折时期他历尽险阻依然初心不改?当他在马花湖渔场劳动改造时还不忘收集鱼类齿骨标本,在遭遇了《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不被署名的待遇时,周围的同事都为他惋惜,可他却依然安慰他们:“名字没有了,人总算回来了,能搞科研就行。”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自己钦佩钱学森院士和王选院士的原因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把学的东西,贡献给国家。这点是最重要的。”对工作孜孜不倦,对知识汲汲以求,所学不为个人名利,而是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谋福祉。这,难道不也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相关信息
名字没有了,人总算回来了,能搞科研就行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40:32
将科研转化为生产生活的现实效益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9:26
不行!我的工作在中国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5:11
求真务实亲力亲为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2:28
刘建康:改起论文像锄草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28 19:33:04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