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康院士强调亲力亲为的野外调查、实地考察以及实验探究。亲力亲为的态度始终贯彻着刘建康院士的学术生涯,在1971年攻克武汉钢铁厂淡水壳菜堵塞冷却管道的问题中尤为突出。接到问题后他第一时间带领科研人员奔赴现场,钢铁厂的冷却管道狭小,空气稀薄,进入管道可能会面临窒息的危险,也有人劝他不要进去,然而面对黑洞洞的管口和他人的劝阻,他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就钻进了管道进行现场采样。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为了研究壳菜的生物学特征,他三番五次冒着秋冬季节的寒风潜入到冰冷的江水中,只为取下船底的活体壳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活体壳菜的样本,为发现壳菜的次氯酸钠灭杀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访谈中这样教导学生和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一定要亲自去看,年轻的时候都还能够跑,年纪大了之后就跑不动了,所以年轻的时候要去多观察实践,要深入到现场实际去了解情况。”
当然,只有亲力亲为的态度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科学的实验方法相结合,方能在研究中取得突破。刘建康院士始终认为,科学试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必须手段,科学试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支撑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在远渡重洋赴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的实验结果与世界生物学权威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及其实验依据产生了明显的矛盾,他没有畏于魏斯曼的声望和权威而退缩或是对自身产生怀疑,而是在论文中果
断针对“种质连续学说”提出质疑,认为“魏氏的理论过分着重于重演学说而所提供的事实根据太少。”观点一出,生物学界的同行们纷纷对他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致以敬意。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这样描述实验在科学争论中的重要性:“你拿证据出来,你是对的,我就相信你,我就佩服你,我就接受你的意见。”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晚年面对采访,被问及“当您提出的科学理论或建议不被别人理解时,您是怎么做的”,他也是同样的态度:“重复做实验,把新的结果一次再次的公之于众,相信终究会得到别人的承认”。
名字没有了,人总算回来了,能搞科研就行 |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40:32 |
将科研转化为生产生活的现实效益 |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9:26 |
不行!我的工作在中国 |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5:11 |
“你拿证据出来,我就相信你!” |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30 18:32:28 |
刘建康:改起论文像锄草 | 水生生物研究所 2023/11/28 19:3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