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情系昆虫  圆梦云南——熊江研究员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科学家: 熊江 故事标签: 奉献 育人 发布时间:2024/4/30 11:04:51


熊江研究员


熊江与学生在自然保护区

熊江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昆虫专业,分配到天津自然博物馆工作,首次接触到采自云南的昆虫标本,它们形状奇特、色泽艳丽、斑纹秀美,犹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使他眼界大开。

六十年代后期云南发生较大农业病虫害,昆明动物研究所拟组建昆虫研究室,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手段防治病虫害。于是要从北京、上海等地引进一批昆虫专业人员,以充实昆虫室科研力量。机缘巧合,得知消息的熊江来不及告诉正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妻子刘起蓉,就迫不即待地向她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打了要求去昆明动物所的报告。就这样,他们双双举家来到昆明,只为那心中涌动的小小昆虫。

昆虫研究室白手起家,在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条件下,卯足劲头撸起袖子,成立了微生物农药组和赤眼蜂防治害虫组,脚踏实地的干了起来。到“文革”结束时,昆虫室已成为全所科研成果最多的单位。昆明动物博物馆现在馆藏40余万号昆虫标本大都是当年之积累。

1987年科学院决定昆明动物所由玉案山花红洞搬迁到昆明市区,以解决研究所环境闭塞,科研信息交流不畅,交通、后勤保障困难,子女上学升学不便等等引发的科研人员思想、情绪动荡继而造成队伍离散的困境。1987年10月迁建工程启动,当年7月熊江被任命为副所长。所长施立明要求他“全职做管理”,熊江舍不得放弃他心爱的昆虫研究,同时还考虑让施所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工作,于是他向施所长保证:“我可以全力以赴做管理,白天我当副所长做好职内工作,晚上让我搞业务做昆虫分类研究”,施所长答应了他的请求。施所长一生勤奋,为科研为事业殚精竭虑,他每周有三个晚上在实验室做研究,熊江以施所长为榜样也坚持在山上两个晚上(他们的家都在市区),于是白天忙着所里分管的日常工作,晚上则摆弄那些他心仪的小虫虫。全所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在1992年实现大搬家,圆了三十年的“下山梦”。熊江研究员退休后仍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活动,足迹遍及全省,多次获得荣誉称号。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原稿由人物访谈组撰写)

相关信息
情系昆虫  圆梦云南——熊江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4/4/30 11:04:51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