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间,德国涌现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其中不少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曾经留学德国的学术泰斗贝时璋总结了3个重要原因。
其一,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老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和青年人经常在一起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使青年科学家能很快获得新思想,脱颖而出。
其二,学术民主。老科学家尽量让青年人发表意见,没有丝毫权威架势,但对青年人说错的地方批评也很严厉,可以说是严格要求与爱护相结合。
其三,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当时德国的一流科学家都是大学教授,大学的系就是研究所。
德国8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塑造了贝时璋的治学风格——条理清晰、细致周密,造就了一位中国未来的一代宗师和著名科学家。
巨大的质疑声中,他把丑小鸭养成了白天鹅 | 中国科学报社 2022/5/6 19:56:10 |
他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学科奠基人? | 中国科学报社 2022/5/6 19:55:19 |
在一面墙上画出《十二年远景规划》 | 中国科学报社 2022/5/6 19:53:55 |
小偷拿走贝时璋的包,却把最贵重的东西都留下来了! | 中国科学报社 2022/5/6 19:52:06 |
刚到浙大,就办了个“一人系” | 中国科学报社 2022/5/6 19: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