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施汝为先生的小电磁铁
来源:物理研究所 科学家: 施汝为 故事标签: 爱国 求实 奉献 发布时间:2022/3/30 15:26:39



在中科院物理所所史展厅,有一台其貌不扬的小型电磁铁被摆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虽然它的表面已经完全失去了光泽,配件也有了斑斑锈迹,但其背后的故事却让人津津乐道,经久传扬。这台电磁铁的主人正是我国现代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施汝为先生。

1934年8月,施汝为先生满怀爱国热忱,从美国学成归国,来到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实验条件简陋,中研院物理所从瑞士购入的这台小电磁铁成为施先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设备。在这里,施先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磁学实验室,并用小电磁铁等设备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磁学研究。从实验室建设到研究课题开展,施先生事无巨细亲自操持,同事们常见他整天穿着帆布工服到处奔忙。在约一年半的时间里,不仅磁学实验室建设大致就绪,而且关于镍钴合金单晶体磁各向异性的研究工作圆满完成,并于1936年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成果论文。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上海陷落,中研院物理所分几路撤往西南后方。撤退路途曲折漫长且异常凶险,敌机在空中盘旋,炮火在身边炸响,日寇在身后追查,尽管历尽千辛万苦,施汝为先生带领磁学室的同事们,仍旧设法将一些来之不易的实验设备运到安全的地方,其中就有这台约有200公斤重的小电磁铁。几经辗转到达昆明后,施先生因陋就简,在仓促建成的实验室里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利用小电磁铁等设备开展了磁性晶体的磁畴结构研究等多项国内开创性的工作。

1940年,施先生奉命带领磁学室绕道越南,前往桂林与中研院物理所大部汇合。在转移过程中,施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尽力保护随行携带的科学仪器,避免它们毁于战火。桂林天气潮闷多雨,对电磁实验很不利,而且需要时刻提防敌机的狂轰滥炸,生活和工作都面临巨大困难。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施先生依然竭尽全力坚持科研工作,继续开创和发展我国磁学研究,并先后在美国《物理评论》和中国《物理学报》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

1944年冬,日军由湘长驱入桂,打破了短暂的平静生活。中研院物理所被迫迁往重庆北碚。在这段最为艰苦的逃难之旅中,施先生不仅饱受兵荒马乱、风餐露宿之苦,更在黔东南榕江遭遇一场让人险些丧命的洪灾。当时洪水来势凶猛,持久不退,人们只好爬上屋顶避难,随身的行李衣物几乎遗失殆尽,施先生多日粒米未进,身体虚脱,以致昏厥,后来多亏靠水中漂来的一块又小又脏的碎南瓜救命。这场灾难损失了大部分图书、设备,所幸这台小电磁铁被完好保住,得以继续发挥作用。抗战八年,小电磁铁如同最亲密的战友,跟随施先生历经劫难,一路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抗战的艰苦历程,也见证了老一辈科学家奋发图强、以振兴祖国科学事业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抗战胜利后,施汝为先生跟随中研院物理所迁移,将小电磁铁先后带往上海、南京。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将中研院物理所和北研院物理所接收合并,组建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2年,施先生又将小电磁铁带到北京,从此结束了四处辗转的漂泊,踏上振兴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征程。1953年,施先生用这台小电磁铁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关于铝镍钴合金磁性研究工作的文章。

施汝为先生病逝后,他心爱的小电磁铁继续在物理所的磁学研究中发挥作用,直到2004年才光荣退休,由物理所作为历史文物珍藏并展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继续前行!

相关信息
施汝为:这个钱交给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物理研究所 2022/11/18 17:02:26
施汝为与“小磁铁” 物理研究所 2022/6/9 8:39:22
施汝为先生的小电磁铁 物理研究所 2022/3/30 15:26:39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