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蒲富恪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被选送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在磁学研究组施汝为先生等前辈的指导下工作。因为热爱理论物理,他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磁学理论的学习上。为了专心读书,他把自己的书桌从嘈杂的实验室,搬到走廊尽头存放清扫工具的小屋。在那里,他一坐四年,闭门自学,潜心钻研,在磁性理论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1956年9月,蒲先生被派往苏联留学,1960年10月学成归来,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他埋头伏案,从早上一直工作到半夜十一二点,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休息。同事们总是看到他躬身坐在旧式的两头沉式办公桌前,借助一个用45瓦灯泡自制的简易台灯照明,一丝不苟地进行演算和推导。他常说:“做学问不但要思维聪敏,还要坐得住。”
“文革”后期,蒲先生痛惜科学研究被迫停滞,宝贵的科研时间白白浪费,因此更加拼命工作,争分夺秒地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迫切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工作场所。然而当时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研究人员都是多人共用一间办公室。经过长时间的多方努力,终于在物理所主楼四层图书馆南门和过道之间觅得一个角落。那是用三合板和木头隔成的一间储藏杂物的小屋,面积不足六平方米,仅能放下一张二屉桌和一把椅子。如果有人来访,只能站着和蒲先生谈话,而且声音也要尽可能地小,以免影响图书馆内的读者。这间别人眼中的陋室,成为蒲先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宝地,他为能借到这个小小的角落而倍感高兴。酷暑时,蒲先生赤膊闷在小屋里工作;寒冬时,他被冻得握不住笔,就不停地搓手继续研究。为了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蒲先生不仅周末和节假日都在小屋工作,甚至春节也在这里度过。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在这样一个常人难以忍受的角落里,别人视其为苦,蒲先生却乐在其中,他说:“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没人打扰”。就这样,蒲富恪先生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近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凝聚态物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蒲富恪:守在“角落”里的理论追求者 | 物理研究所 2024/7/2 10:54:58 |
在角落里潜心研究的蒲富恪院士 | 物理研究所 2021/9/26 15:5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