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才华横溢,却多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在德国读研究生期间,王淦昌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由于当时所处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技术很难完成实验,说服导师建立云室观测的请求被拒绝。1932年,查德威克用相同的方法完成了实验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41年,王淦昌在研究中提出了“中微子”的想法,因国家投入太少最终没有实施。之后王淦昌将此想法和相关研究写成论文并发布于国际期刊上,有国外科学家看到后进行研究,最终研究出中微子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王淦昌第二次与诺贝尔奖错过。
1955年,王淦昌在苏联工作期间与同事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和超子的反粒子。这项研究成果突出,震撼了全物理界。然而由于国家原因导致苏联单方面摧毁协议,实验无法继续进行,获得诺贝尔奖的想法最终无法实现。
1961年4月3日,中央希望王淦昌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参与到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中,面对国家的重托,王淦昌毫无迟疑,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并改名为“王京”,这位被物理学界认为已经一只手触碰到诺奖的科学家消失了。在原子弹爆破实验中,王淦昌负责 “解开原子弹之谜的第一步”之称的炸药爆轰实验。实验基地驻扎在人迹罕至、荒凉偏远的西北高原核基地,面对艰苦条件,王淦昌毫无怨言深入车间工作,一年多后,他带领团队摸清了爆轰物理的规律,掌握了爆轰实验技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早期地下核试验工作,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淦昌,一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是学者对物理学的遗憾;
可他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做出的贡献,是爱国之心的最高体现。
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科学家 |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9/7 9:27:50 |
他的名字,消失了17年 | 中国科学报社 2021/7/13 21:4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