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二机部理论部(九院前身)内,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噼啪作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三班倒,一刻不停地进行计算。办公室里一片愁云密布。
原来,苏联最后一批专家被撤走后,只剩下唯一一份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那是一份口授的极其简要的记录。可是,上面有一个关键数据,我们的研究人员怎么计算也对不上——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总是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那个数据。
计算已经整整进行了九次,但问题仍未解决,眼看着原子弹研制工作停滞不前,大家心里都非常焦急。
周光召刚一来到二机部,就撞上了这个大难题。他马上投入了计算。
凭着深厚的物理功底,周光召巧妙地构造了一个理想模型,假定某一理想的“原子弹”在受冲击波压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耗散,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使炸药做了最大功也达不到苏联专家的数据。
这有力地证明了,苏联专家那个教学模型的数据确实有误,而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提交计算结果时,周光召话语平静、声调不高,就像完成了一道普通的算术题。但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验证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终于被放倒了。
| 周光召对理论物理和原子能事业的贡献——核武器理论设计(摘自《物理》48卷2019第5期) |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22 17:34:25 |
| 他们眼中的周光召(一)——摘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22 12:09:53 |
| 他们眼中的周光召(二)——摘自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22 11:58:57 |
|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周光召勋章捐赠母校 |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18 8:58:44 |
| 我的老师周光召——言传身教的周光召老师(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7月11日16版) | 理论物理研究所 2021/10/16 14:0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