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小作坊”造出原子钟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王育竹 故事标签: 创新 奉献 发布时间:2024/2/29 20:10:32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育竹一生的学术成果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做出更好的原子钟。

原子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准的计时工具,在国防军事、定位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1961年,王育竹从苏联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他在博士期间工作的基础上,白手起家建立实验室,并于1964年成功研制出钠原子钟实验室装置。

1963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北京电子所和长春光机所的部分研究室组成新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分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育竹和他的实验室成员集体迁往上海,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

不久后,王育竹得知国外成功研制出性能优越的铷原子钟,但该技术对中国封锁。他非常清楚铷原子钟在导航、定位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从1965年开始独立自主研制铷原子钟。

那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彼时,我国没有可以用于制造原子钟的铷原子同位素,王育竹团队几经周折,终于利用初建的装置分离出同位素。由于受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王育竹的研究工作几次中断,前后花了4年时间,才研制出铷原子钟的关键部件和所需要的测试设备。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丢掉“洋拐棍”、建立中国“原子时”的决策,铷原子钟的研制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1970年,中国科学院提出 “开门办所” 的方针。38岁的王育竹带领频标组,下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入驻上海国荣灯具厂。这是一个制造漆包线的小工厂,工作环境和条件极差,他们在工厂厨房的小阁楼里搭建起原子钟实验平台,和工人师傅一起开始了研制工作。

利用王育竹提出的3项关键技术,团队经过7年的刻苦攻关,先后研制了三代铷原子钟样机,“性能一代比一代强,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他们研制的铷原子钟先后参加并完成多项国防任务,包括超长波导航、潜艇导航、基地台站间的时间同步、远程导弹及通信卫星发射、国家原子时系统等,且顺利完成了“远望号”测量船原子钟任务,先后经历两次出海考验。

王育竹至今记得,1982年,我国向全世界发出通告,要向指定海域发射火箭。得知“远望号”测量船即将出海,他心中十分紧张:“何时发射、发射到什么位置以及要测量和时间有关的数据,都要求有很好的时间同步,如果原子钟出问题,那整个发射工作就难以进行了。”直到“发射成功”的喜讯传来,王育竹才如释重负,“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一份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相关信息
“没有人有权利浪费国家一分钱!”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7:20
只要你真心喜欢科研,就一定把你招进门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4:50
从“与诺奖擦肩而过”到后来居上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2:45
“小作坊”造出原子钟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0:32
成为太阳,托举太阳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08:52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