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成为太阳,托举太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 科学家: 王育竹 故事标签: 爱国 发布时间:2024/2/29 20:08:52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到访苏联,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在汹涌的人潮中,有一个25岁的河北小伙子,苦于挤不到前排,他灵机一动,攀上了礼堂高高的窗台,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好的视野。

这个小伙子叫王育竹。虽然他此刻能看到敬爱的毛主席了,却听不懂主席的湖南方言。这可把他急坏了,连忙请身边的同学帮忙“翻译”。

终于听明白这番话时,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话语中包含的殷切期望,照亮了王育竹内心最深处。他急切盼望着,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光阴荏苒,今天的王育竹,已经是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当然不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但他把这一生的光芒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

作为中国原子钟的开拓者之一,他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铷原子钟,并已用于多项重要国防任务,其中安装在“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铷原子钟,保证了历次卫星的发射成功。他带队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则随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成为九霄之上最精准的“定时神针”。

王育竹不仅是一位开拓进取的学者,也是一位桃李满园的师者。当初冷清孤寂的冷原子研究领域,如今早已人才济济。动辄数百人参与的学术会议上,绝大多数参会者要么出自王育竹门下,要么曾在他的实验室学习过。

光阴荏苒,当年那位攀上窗台、眼中有光的青年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冷原子学科的研究队伍却日益壮大、风华正茂。这是最让王育竹欣慰的事——每一个人都会老去,但他在有限的年华里,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托举起了更多“八九点钟的太阳”。

相关信息
“没有人有权利浪费国家一分钱!”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7:20
只要你真心喜欢科研,就一定把你招进门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4:50
从“与诺奖擦肩而过”到后来居上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2:45
“小作坊”造出原子钟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10:32
成为太阳,托举太阳 中国科学报社 2024/2/29 20:08:52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