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项国荣:四处奔波为拓荒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科学家: 项国荣 故事标签: 爱国 奉献 发布时间:2024/11/8 17:13:05


项国荣在研究所


和湖南桃源县委副书记方平研究区划方案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

1983年,他与施雅风、孙鸿烈、陈宜瑜等一同获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评为先进研究生导师;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从河北到湖南,他跨越半个中国;从洞庭湖到武陵山,他走遍整个潇湘大地。翻山越岭、跨江渡河,“梳理”祖国山河大地,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奔波压弯了他的身躯,风霜侵染了他的双鬓,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他心中历久弥坚。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正通过一代代后继者的努力变为现实。

1978年,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决定在桃源县筹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亚热带生态所前身)。项国荣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最早调入该所并担任资源利用研究室主任,着手农业区划工作。到岗以后,立即投入到中国科学院与湖南省科委组织的桃源自然资源考察和农业区划工作,经过9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对桃源县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与资源以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评价了桃源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意见。《桃源综合考察报告集》也是当时首部由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县级区划报告,荣获1980年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0年到1981年底,资源室承担了“湖南省农业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任务。为了摸清资源,他带领全室同志花了8个月的时间,在无现代交通工具的条件下,翻山越岭、涉溪渡水,深入到48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湖南省农业自然区划研究报告(初稿)》。在报告中他们结合区域特点给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建议,如山地应发展松杉柏等用材林,山间盆地可发展柑桔等果树,河谷平坝应着力提高水稻单产,山丘坡地应加强水土保持、固定耕地等。省区划办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8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湘西山区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又与全室同志风尘仆仆奔赴湘西,先后深入到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的近100个乡镇实地考察,很多时候全靠徒步、攀岩、涉水才能进入深山密林的腹地,在人迹罕至的神农峰(2115米)、壶瓶山(2098米)、二宝顶(2021米)、八大公山(2003米)、韭菜岭(2009米)和齐云山(2061米)等大山深处都曾留下了考察组成员的辛勤足迹。大家常常餐无定时、宿无常处,口干了泉水解渴,肚子饿了干粮充饥。有一次项目组在完成对小溪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考察返回途中突遭暴雨袭击,早上可沿着跳石过河的小溪河水猛涨,使得大家都不敢蹚水过河。面对暴雨仍在继续、当地向导预测河水还会继续上涨,“应抢在此之前迅速过河,否则大家只能露宿山林”。身高1米8的他临危决断,第一个站了出来,说:“我个子高,让我和向导先行一步,为大家探路。”他说完就脱掉长裤和向导手挽手朝着水流湍急的河水中走去。在他这一率先垂范行动的感召下,4位年轻男同志也随即投入到了过河行动。面对不断上涨的河水,大家争分夺秒,采取拉手扶背、来回接送的办法帮助其他队员克服了渡河困难,安全返回驻地。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中总是拣重担子挑,带领大家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1979年9月,《桃源综合考察报告集》处于最后定稿阶段,工作十分紧张。他除了完成编写任务外,还挤出时间和同志们一起参加油印、分拣、装订工作,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二点钟,竟累得吐了血。

相关信息
项国荣:四处奔波为拓荒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4/11/8 17:13:05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