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摔跤冠军”吴征镒
来源:武汉植物园 科学家: 吴征镒 故事标签: 爱国 创新 发布时间:2024/9/12 8:51:12


他长年在野外工作用“脚底板”发现植物,时常遭遇危险摔跤,被取外号“摔跤冠军”,他便是被称为中国植物“活字典”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因为他在植物分类领域的卓越突出贡献,而荣获了2007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故事要从头说起,吴家出身当时民国的书香门第,吴征镒的三个兄弟也都是各学界泰斗,分别是大哥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教授吴征铸、二哥中国医学科学院人体寄生虫病防治专家吴征鉴和五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化学院士吴征铠,而唯独吴征镒走上了植物分类学这个冷板凳学科。就这样吴征镒步入了植物分类学的海洋,一做就是一辈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为一个科学家,吴征镒并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埋头苦干,还脚踏实地,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吴征镒的探索之路始于云南。1958年,他主动调任到到偏远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工作,吴征镒主动扛起当时国内亟需完成的橡胶宜林地考察重任,吴征镒和他的同行、助手、学生们一起,从林海莽莽的哀牢山到白雪皑皑的点苍山顶,从玉龙雪山到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他们都一一涉足,艰难跋涉,足迹遍布云南。终于共同解决了中国橡胶种植的关键技术难题,使这个国家紧缺的战略物资得到缓解。而昆明工作站在他的努力与带领下,筚路蓝缕,后面逐渐发展为昆明植物所,成为我国西南野生植物研究中心及后面西南种子库诺亚方舟,他的贡献功不可没。

而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也是吴征镒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只是每逢雨季,泥泞的红土地让这位平脚板的植物学家吃尽苦头。在雨林深处,吴征镒不知滑过多少跤,经常弄得全身都糊满红泥。同事和学生笑送他是“摔跤冠军”,说他看上去不像一个科学家,倒像是泥里打滚的庄稼汉呢。吴征镒满不在乎,笑着说:“摔跤也好,有时摔跤还发现新种呢!”

这无数次的摔跤,使吴征镒基本理清了云南1.6万多种植物的分类和分布,同时也对全国植被的认识更为全面,眼界也更为开阔,识遍了全国由北至南,横跨寒、温、热三带的主要植被类型。花甲之年,这位“摔跤冠军”仍然是停不下来,以过人的精力继续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一遍遍重走祖国山川。

吴征镒一生鞠躬尽瘁,功勋著作等身,获得的荣誉奖项更是数不胜数。他主导完成的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的学生们为了纪念他在植物分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征镒冬青”、“征镒报春”、“征镒卫矛”、“征镒麻属”和“征镒木属”等植物新类群被以命名。同时中国植物学会成立了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吴征镒植物学奖、国家命名吴征镒星等,以纪念他一生的杰出贡献,以他为代表的植物分类学家彻底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命运。

吴征镒却谦虚的觉得自己只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完成了一个植物学家应尽的职责。学无止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届九荀的他仍然每天继续专研科学。

同时他一生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学子,桃李天下,成为了当今植物分类学的脊梁骨干。可是,在21世纪今天,被西方号称为世界园林之母的中国,却面临分类学人才的短缺与后继不足,为sci论,为高影响因子论的科研评价体系,使植物分类学这个植物学最基础学科却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所幸,国家层面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倾斜投入,仍有一批批年轻学子怀着激情热血,沿着吴老的足迹前赴后继加入到这个领域。

相关信息
“摔跤冠军”吴征镒 武汉植物园 2024/9/12 8:51:12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