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张存浩:多次转行、只因国家需要
来源: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学家: 张存浩 故事标签: 爱国 创新 发布时间:2023/10/8 9:58:09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加上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石油资源十分紧张。张存浩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水煤气合成燃料研究,就是要从水煤气中获得燃油。从1951年到1958年,7年的日日夜夜,经过“小试”、“大试”、与炼油厂合作,张存浩与合作者最终做到从每立方米煤气中得到产品200克,而当时美国只达到50克。但就在此时,大庆油田被发现,天然油的成本更具优势。虽然合成油的研究接着做,可能会做得更好。但当时年轻的中国科研人员没什么不舍,毅然放下“更好”的可能,转向国家更需要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并迅速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张存浩很快转入火箭推进剂研制这一全新领域。在文献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不顾毒性和爆炸危险,他和同事们进行了大量实验,和同事何国钟等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模型,在推进剂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因亮度高,不需强大电能,激光在军事、民用方面应用前景广泛,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张存浩再次“改行”,这一年他已经43岁。在当时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张存浩和他的团队再次进入山沟的试验站从零开始。经过艰苦攻关,超音速燃烧型氟化氢、氟化氘激光器终于诞生,为发展我国国防高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有领导主张搞自由电子激光。张存浩对化学激光功率易放大、不依赖外部能源等优势据理力争,给化学激光在我国的初期发展争得了空间,“我只要十分之一的经费,能做出比你更大的光!”在这位老人温和的外表下有股子倔劲,像他研究的光束,看准方向,勇往直前。

张存浩说:“我一辈子为了国家转行多次,放弃自己的科研兴趣,我从不后悔。我回来就是为了报国的。”

相关信息
张存浩:多次转行、只因国家需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23/10/8 9:58:09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