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佩松
汤佩松(右三)等人商讨研究室工作
汤佩松,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普通生理学实验室和第一个植物生理学专业。提出了植物“呼吸代谢多条途径”理论及汤氏公式和汤氏常数,首次在植物生理学中引入水势概念并提出细胞吸水的热力学理论。
汤佩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期间就对物理、化学兴趣极浓,又受到当时生物学潮流的影响,自然就会提出生物学中许多有意义的根本问题。在一个胚胎学班上,当他的老师刚讲完种子在萌芽过程中胚乳里无结构的淀粉质逐步转变成为有形态结构的幼苗这个变化时,他突然站起来向老师发问:“在这个形态建成过程中,无组织的有机化合物是以什么方式达到一个有形态结构的幼苗?”这是个当时生物科学里还没有人能答复的问题,甚至还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但却是他以后半个多世纪中钻研和提出代谢的系统观点的萌芽。汤佩松冒了尖,敏捷过了人,他老是跑在他这门学科的前面,使他的老师前辈或当时的权威瞠目结舌。
在汤佩松的学术生涯中,他总是富于创造力并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与王竹溪在40 年代发现的“关于细胞水分化学势的汤-王理论”,直到60 年代P. J. Kramer 与他的同事发表了类似的理论之后才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他与吴相钰发现水稻幼苗中硝酸还原酶的诱导形成,研究结果发表在1957 年的《自然》杂志上,不仅是首次发现硝酸还原酶是诱导酶,而且也是首次证实高等植物体内存在诱导酶。
汤佩松的一生像一场精彩的球赛,他使出浑身解数冲向一个目标,有如球员一心一意地要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这个球门就是他所说的“生命的奥秘”。他一丝不苟地严守着科学家的竞赛道德,又在困难重重中冲锋陷阵、义无反顾。
他始终跑在学科的前面 | 植物研究所 2022/1/29 17:4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