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夫妻双双潜心研究蛇药及蛇毒——熊郁良、王婉瑜研究员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科学家: 熊郁良、王婉瑜 故事标签: 创新 协同 发布时间:2024/4/28 17:30:02


熊郁良(左一),王婉瑜(左二)


熊郁良为老山前线官兵讲解蛇伤防治知识

对于熊郁良和王婉瑜来说,科研上,他俩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家庭上,他俩从大学时就相识相知,工作后更是相互支持、相濡以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难、奋力拼搏是他俩一生的写照!

一、熊郁良:目睹灾民疾苦立志从事药物研发

1970年玉溪市通海县发生7.7级地震,熊郁良被安排参加中央地震救援大队,对地震中人和动物反应进行调研。调研中他目睹灾民对急救药物的需求,立志从事药物研究,减轻人民的痛苦。熊郁良曾跟随项目组行程一万多公里,查清了边境14个县的毒蛇种类,收集了民间治疗蛇伤的单方、验方约二百多个,收集药物三百多种。为了尽快找到治疗药物,被毒蛇咬后以身试药,最终发现结晶胰蛋白酶注射针剂可以治疗毒伤。老山战役期间,熊郁良等同志一直在边境为军民举办学习班和抢救病人,治疗数例患者,无一例致残或死亡。 1995年“胰蛋白酶治疗毒蛇咬伤”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王婉瑜:二次改变研究方向仍硕果连连

王婉瑜刚开始工作时,主要参与野外采集,并从事鸟类区系和鸟类垂直分布等研究。这项研究需要长时间到野外,风餐露宿。出去采集调查的人员几乎都是男同志,“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别人能干好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抱着这样的决心,王婉瑜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从不要人照顾,她和那些男子汉一样翻山越岭,经常在野外长达半年之久。正当她在鸟类研究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时,1976年前后云南农业大面积发生病虫害,当时的昆明动物所要新建昆虫研究室,王婉瑜应单位领导要求,转行从事“以菌治虫”的微生物研究。在新的领域里她也取得了成果,发现我国第一株苏芸金杆菌新变种——云南变种及血清型。后因研究所研究方向调整,让她留在动物资源化学室,她又第二次改变研究方向,接触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实验室的主任是熊郁良,王婉瑜任课题组组长,两人齐心合力研究蛇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婉瑜记得刚进昆明动物所的时候,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学习怎样做科研、以什么样的态度做科研。“做科研,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研究,要做到三敢三严:敢想、敢说、敢做,严格、严密、严肃。”她说。“这是研究所的精神,中科院的精神,年轻人要传承下去。”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原稿由人物访谈组撰写)

相关信息
夫妻双双潜心研究蛇药及蛇毒——熊郁良、王婉瑜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4/4/28 17:30:02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