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故事详情
敏锐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家—施立明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科学家: 施立明 故事标签: 爱国 创新 发布时间:2024/4/28 16:03:12


施立明


苏承业、彭燕章、黄顺友、施立明(左起)视察教场东路32号新所址建设工地

1939年12月18日施立明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少年时代的施立明亲身经历倭寇统治下难以忍受的民族压迫,苦难造就了他的信念:“祖国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家的强盛,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就没有地位,还有什么个人前途可言!”

1959年施立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复旦大学。受教于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和刘祖洞教授。施立明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识,对动物细胞遗传学犹感兴趣,课余时间,常常一个人到实验室做染色体标本,对若干种动物的染色体进行比较分析。196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

当时,昆明动物所正在执行一项国防科研任务,施立明被分配到执行任务的第二研究室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施立明埋头于他热爱的科研工作,心无旁骛地钻研在辐射防护药物筛选中长达数年。施立明和同事提出了“整体给药,离体照射,以染色体畸变评价辐射防护药的新方法”,解决了不可能以正常人进行照射实验这一重大难题,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施立明首次提出染色体的串联易位是哺乳动物核型进化和物种起源中值得重视的途径。论文于1980年在美国的《Cytogonet Cell Gent》杂志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该成果被国际上誉为核型进化的经典文献,为各国同行学者广为引用。其中包括分子遗传学的先驱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博士在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说中曾引用了这一论文。

施立明曾受邀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徐道觉教授的实验室工作2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完成了“印度麂和中国麂杂种的配子发生”等五个研究课题的工作。进修结束时徐先生一再挽留,施立明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回国报效祖国。

1984年施立明被任命为昆明动物所所长,1991年施立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随着施立明在科学上的知名度的提升,他的各种社会兼职多达20余种,占据了他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科研和行政双肩挑的沉重担子压在他单薄的身上,激烈竞争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占据着他的心田,超负荷的运转使他透支了健康和生命。1994年5月,年仅55岁的施立明因病不幸逝世。施立明院士对科学的专注,对科学报国的矢志不渝,对后学的提携将永远铭刻在昆明动物所的历史长卷中。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文集》,原稿由苏承业撰写)

相关信息
敏锐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家—施立明院士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4/4/28 16:03:12
主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承办:中国科学报社    策划: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报社网媒中心
联系邮箱:kxj@stimes.cn